IMG_0599.JPG   

昨天是Masahiro生日。 

(有日本朋友問過我,為什麼我丈夫要特別取日文名字? 他的中文名剛好也是日本人可能會取的名字,發音就是Masahiro,所以不算特別取的名字。日本人對我們用英文名字或非中文名示人,好像感到很驚奇! 我們就喜歡亂改自己的名字,是identity薄弱的象徵?)

我在新宿站買了草莓蛋糕,在家附近的西友買了Moët香檳酒。

我家附近有三個地方賣這款香檳(分別是東急TOKYU、PARCO、西友SEIYU),價差相當驚人。

如果來日本旅遊看到西友SEIYU這間超市,趕快在這買就對了。

 

回想去年Masahiro生日時,我們剛搬到東京沒多久,住在泉岳寺站一間專門租給外國人的公寓(さくらハウス),

雖然在都心精華地段,但設備老舊,採光不佳,租金又比市價要貴上2成,當時為了租現在住的地方,還在尋找住日本的連帶保證人,

今年的此時,已在日本一年的我們,有種安定下來的感動。

 

他在這邊上班,需要用日文工作及習慣日本的做事方式。

雖然曾在東京待過三年,但是上班一天下來,到晚上聽日文時頭腦已經轉不動了。如果是母語的話,不太花腦力也會聽懂,

又因為我們長得跟日本人一樣,所以久了日本同事會忘了你是外國人,說日文就用正常速度跟你說,

像Masa的英國同事因為是洋人,講日文腔調又很重(上揚音),所以每個日本同事跟他說話就很慢,用字也會挑簡單的用,

Anyway,最後洋人同事還是覺得溝通困難,且與日本邏輯不合,離職了。

 

至於日本職場文化,上下關係蠻嚴謹的。

在這邊當老人(限男性)真不錯,當年輕人比較可憐。

相比之下,在台灣上班的規矩真的比較少。

例如,主管寄給部下一封信請他確認資料庫的數據,

雖然覺得主管信件內容有誤,確認再三後還不能直接回信詢問,

要先與收到此信的其他同事再作確認後,才能回信詢問主管是否有誤。

主管收到信後,第一時間還是問部下有沒有搞錯,之後再檢查自己是否有做錯。

 

以前看過一本書(好像是異數)寫東西方關於溝通的差異

東方式的溝通是,聽話的人要去揣摩說話的人(上位者)話裡的意思,所以聽不懂的話是聽話的人的責任。

但西方式的溝通是,說話的人要負責讓聽話的人聽懂,所以聽不懂的話是說話者的責任。

所以在這邊公司對別人說的話有任何疑問,第一時間絕對不是去問當事人,而是要先確認自己有沒有弄錯什麼。

 

再來就是,

專案遇到問題時,台灣是傾向於馬上討論要如何解決問題。

但是日本是要先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,例如是誰造成,他又是如何造成?

這個確定後,才開始危機處理。所以他們危機處理一定比我們慢,因為他們要花一些時間找原因。

台灣式的做法好像是兵來將擋,水來土淹,至於發生的原因不是最重要的。

日本的做法好像對一件事要如何進行,認知上有一個架構存在,如有有任何運作不順利的地方,必定要花時間確認是什麼在干擾這個架構。

真有趣阿,這就是文化邏輯阿。

 

昨晚聊了很多,想到Masa來東京找工作的時候是34歲,能夠被錄用真的很幸運。

日本對職涯規劃的認知,當然也是比我們嚴格太多。

(以下為個人觀察)

基本上,他們的人生決勝點是大學畢業23歲(或是大學四年級時拿到公司內定),如果這時可以進入大企業就職,基本上人生就成功了。

像台灣人讀研究所、打工度假、轉換公司(一次以上)、花時間探索自己等這些都是不明智的行為(作愈多扣分愈多)。

因為如此,所以他們沒辦法像我們活得這麼任性,因為公司的用人標準是比較嚴苛的。

所以日本男性被迫要在二十出頭對人生大方向作出決定,我們覺得二十出頭決定真的是太早了。(但日本二十出頭的人比台灣同齡的人成熟就是了)

更何況進入要待一輩子的公司之前,他們的經歷大部分是讀書,對人生不算有很多認識。

所以我們擅自覺得(?),他們其實對人生大方向還是很迷惘....

 

當然,作為住在這邊的外國人,我們有時也覺得很迷惘(這以後再寫文章好了),

總之,今年的生日在溫馨的氣氛下度過了。

希望一年比一年更好囉~~

IMG_0600.JPG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ちょっとした心得 的頭像
    ちょっとした心得

    ちょっとした心得@東京調布

    ちょっとした心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